作者:王政尧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内容提要:清代民间“关戏”可概括为三个特点:剧种多、剧目多、名家多。京剧诞生之后,在继承和借鉴花、雅二部“关戏”的基础上,对于“剧目多、名家多”的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将“关戏”在演出中推向了高潮。“关戏”作为关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演形式,跨越着时空和地域,继续在红氍毹上表现着它的重要的价值。

 
 
有清一代,民间“关戏”的不断发展首先表现在“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等主要剧种之中。
1.南昆:“昆曲虽比京剧早,但多注意小生、小旦的表演,所以关公的人物刻画不及生旦的表演细致。而剧目也只《单刀会》等几出而已。”(注:李洪春:《京剧长谈》,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340页。)除《单刀会》(训子)之外,昆腔中的“关戏”还有《三结义》、《小宴》、《赐马》、《挑袍》、《古城会》(训弟)、《华容挡曹》等。
昆腔做为京剧未形成之前的剧坛盟主,尽管其“关戏”剧目并不多,但这些剧目对花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昆腔《刀会》中关羽的优美唱词“这的是二十年前流不尽的英雄血”一折,其它剧种在移植借鉴时就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花部诸多剧种对之有继承,而更重要的是,结合其自身特点,取得了长足发展。
2.北弋:乾隆朝宫内上演弋腔“关戏”时,有八出以关羽为主的剧目,这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并从一侧面反映出清前期弋腔“关戏”的蓬勃态势及其在弋腔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弋腔发源于江西弋阳,又称弋阳腔;传入北京后,演变为京腔,遂有《京腔十三绝》,深受群众喜爱,又有“北弋”之称,但是,其主要流行地区仍在江西、安徽等南方数省。其时,民间弋腔的关羽剧目有连台戏《三国传》和成本戏《古城记》,单出剧目有《桃园三结义》、《斩貂婵》、《降曹》、《过府》、《剖壁》、《封金》、《挑袍》、《古城会》、《单刀赴会》、《玉泉关公显圣》等。
显然,上述民间弋腔的“关戏”剧目超过了宫内情形,与当时民间“尊桃园、敬关羽”的传统和“关帝庙遍布天下”的实际状况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纷纷效仿桃园结义、以求相互扶助,这就使“关戏”的发展具备了重要条件,因此,弋腔“关戏”在花部剧种中独树一帜,颇具光彩,具有特殊地位。
3.东柳:形成于山东的柳子戏,清前期曾传到江南和京师一带,乾隆五十年,吴长元有诗曰:“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庭槐何与风流种,动是人间王大娘。”(是日演《王大娘补缸》,……何王氏之多佳话耶!)(注: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之二,《花部·郑三官》。)所谓“柳枝腔”就是柳子戏,《王大娘补缸》是其代表剧目之一。
三国戏则是柳子戏的又一类代表剧目。据纪根垠《柳子戏简史》载:其时,三国戏有二十九出,而“关戏”和有关关羽剧目占九出之多,分别从乱弹、俗曲、高腔、皮黄、青阳腔等移植过来,这些剧目是《杀(熊)虎》(又名《关公小出身》)、《虎牢关》、《白门楼》、《斩貂蝉》、《灞桥挑袍》、《古城会》、《华容道》、《关公训女》、《单刀会》。
清代前期,京师舞台上已有一些以演柳子戏而著名的山东籍演员,如萃庆班的于亭、大春班的孟九儿等等,这说明柳子戏在当时很流行,很有影响力。源于此,柳子戏的艺术家们才不断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关戏”,并成为他们世代相传的有自己特色的剧目。
4.西梆:清代西部的各路梆子中,首推秦腔(陕西梆子),这不仅因其历史悠久,同时,还因其在清代处于“繁荣昌盛时期”(注:焦文彬主编:《秦腔史稿》第五编,《秦腔繁荣昌盛时期》,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说明:以下剧目和演员的介绍,皆源于是书, 不另加注。)。
其时,秦腔的三国戏有一百二十三出,“关戏”和关羽并非主要角色的剧目计二十一出,它们是:《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又名《三结义》)、《三让徐州》、《青梅宴》、《三战吕布》、《白马坡》、《出五关》(又名《过五关》)、《关公挑袍》、《辞曹挑袍》、《古城会》、《斩华雄》(又名《温酒斩华雄》)、《白门楼》、《华容道》、《取长沙》、《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单刀会》、《关公斩赤牛》、《困土山》、《屯土山》、《关公显圣》。
显然,秦腔的“关戏”数量不但超过了以上剧种,并且,还具有如《关公斩赤牛》等特有剧目。是时,在其十三门二十八类角色行当中,以演关羽为主的“红生”则明确单属一类角色。西路秦腔“四大班”之一的王家班领班侯烈就是清前期著名的红生演员,关公戏是其拿手戏,时人称赞他是“活关公”。
通过对昆曲、弋腔、柳子戏、秦腔四大剧种的分析和比照,我们可以看出:在清代不断升温的关羽崇拜之风的影响下,“关戏”在城乡各地舞台上是何等风光,在各剧种、剧目中的位置又是多么重要。
非但如此,这里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当时还有两个以演关公戏为主的剧种,即“关索戏”和“夫子戏。”
 “关索戏”,地处云南省澄江县阳宗乡一带,专演刘备、关羽、张飞为复兴汉室江山而南征北战的故事。关羽剧目则有《过五关斩六将》、《收周仓》、《收黄忠》等多出。“关索戏”在演出前有戴面具的祭祀活动,应属傩戏范畴,且清初就已有演出的记载。
安徽怀宁的“夫子戏”,久演不衰。当地的各个戏班都演关公戏,有些著名戏班的“关戏”数目相当可观。乾隆、嘉庆时期的戏谣有“乾嘉八十班,班有刘关张。”于是,以怀宁为中心的“关戏”名家辈出,有所谓“十把大刀”之说,(注:张亭:《怀宁夫子戏》,见《戏曲志讯》第4期。)他们是曹老三、程长庚、夹板龟、王鸿寿、 杨小楼……。可见,程长庚等京剧“关戏”名家与此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将清代民间的“关戏”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即:剧种多、剧目多、名家多。及至京剧诞生后,在继承、借鉴花、雅二部“关戏”的基础上,对于“剧目多、名家多”诸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将“关戏”在京剧中的演出推向了高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杨义]《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

下一篇[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