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历史地位】“傣族的百科全书”

  铁笔在树叶上写下历史

  傣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还有自己特殊的记录方式。贝叶经就是其中的一种。

  贝叶是一种名为贝多罗(梵文Pattra)树的叶子,是一种棕榈类的木本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贝多罗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舟。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

  贝叶经,就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

  而流传于我国傣族聚居地区,用傣族文字刻录的贝叶经,除佛经外,还融进了大量的世俗文字,内容多元,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医学、教育、社会、体育、心理、法律、政治、文学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结构,被看作是傣族文化的“万有文库”、“百科全书”。

  仅常识、文化类可民间收藏

  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

  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如果要将医学或故事刻写在贝叶上,就必须在前言后语或中间段落衔接处,加上佛教的经文咒语,使之变成佛经的形式。由于千百年来,傣族人民笃信献经为有福,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丢失的现象。

  【制作方法】繁杂细致经久耐用

  五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

  贝叶经的制造和刻写方法是:先将贝多罗树的叶子剪下来,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

  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时间,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七八片或十来片叠在一起,然后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绳,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

  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写经的时候要将贝叶放在木架上,然后用一支铁笔刻写,铁笔是一根小长圆木,顶端镶一块尖的铁块,每片贝叶可刻写正反两面,刻好以后,涂上干炭粉,油,再将叶面擦干净,字就清楚地显露出来了。每刻完十来页,内容告一段落之后,叠成一册,再压平,穿孔,穿上麻线,这就是一册贝叶经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生活新报网 2009-7-27 8:31:18
【本文责编:思玮】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乔福锦]挖掘民间文献的多重价值

下一篇跨越时空的交棒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