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进入2008年才几个月,假新闻照片事件就时有发生。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记忆特别节目图片奖《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刘为强摄)被曝光造假。《人民摄影》2007年度新闻摄影比赛刚刚揭晓,获“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的《为什么不回家》(王一摄),因涉嫌有假,被取消获奖资格。2004年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自然与环境保护新闻类”单幅金奖《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张亮摄)也重新被人质疑;一时间,受众哗然。

  析 假

  由于社会和人的复杂性,假新闻照片及形象新闻失实,由来已久。国内国外、圈里圈外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与规范,也有一个过程。尽管弄虚作假的手段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四种:一是无中生有,制造“新闻现场”。1958年为宣扬“大跃进”,在全国许多媒体发表的那张四个小姑娘在“丰产田”稻穗上跳跃的假照片,是最典型的例子;1987年获当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奖的《小夫妻》,亦属此类情况。

  二是采访浮光掠影,不识真相。2003年获“荷赛”日常生活类三等奖的《“非典”时期的爱情》(邱焰摄),大体属于这一类。尽管作者声称照片是在街头“抓拍”的,自以为是真实的;但照片中的“新郎新娘”,坚称他们是做婚纱广告宣传,二人是影楼模特,绝非恋人,更谈不上结婚。据此,法院判作者败诉,赔偿当事人精神损失费三万元。

  三是摆布导演,补拍“历史”。1981年7月3日,四川荣昌发生洪灾,7月6日,洪水已退,一位摄影干事,找来一个曾参加抗洪的人武部干部,让其背上一个老太婆,补拍“抢救灾民”的场面,影响极坏。

  四是利用电脑,“合成”画面。这是当今高科技时代制造假新闻照片的主要手段。

  辨 假

  辨别假新闻照片或不真实的形象报道,当然需要具备相应的新闻摄影专业知识。实践证明,仅凭画面形式和新闻性决定取舍,假照片很容易在编辑的眼皮子底下溜掉。

  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编写的《新闻摄影学概论》指出:“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这个新闻摄影定义,体现了中外几代新闻摄影家、理论家的劳动结晶;既概括了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也是审视、鉴别、推敲、判断新闻照片真实性的武器。相关编辑应用这一武器,针对四种造假手断进行把关。我国新闻摄影理论家蒋齐生,更把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概括为“真人、真事、真场景、真情实感”。一切弄虚作假的形象,最终经不起“四真”的检验。

  相关编辑、图片编辑选择新闻照片:

  一要绷紧真实的“弦”。经验丰富的图片编辑早有共识:新闻摄影追求、强调的是稍纵即逝的决定性瞬间、难忘的瞬间、可遇不可求因而珍贵的瞬间;容许新闻照片有这样那样不够理想的缺憾。故形式越完美的新闻照片,越有可能作假,越要进行“鸡蛋里面挑骨头”般的审视,多方提出质疑,警惕作者搞“艺术创作”。

  二要既“把”画面形象真实的“关”,也要“把”文字说明“关”。因为虚假的东西往往回避必须透明具体的新闻要素,蒙混过关。

  2006年6月12日,《新文化报》刊发了一幅《怀五胞胎 腰围1.75米》的新闻照片,好几家都市报予以转载,但很快被揭露为假新闻。原来孕妇的“超级肚子”竟是用棉被、棉衣充填起来的。既蒙骗了马马虎虎的摄影记者,也蒙蔽了把关不严的编辑。仔细研究,该照片文字说明的破绽十分明显。“五胞胎”的概念,仅是当事人“去医院做检查时被告知的”未经核实的一面之词。至于哪家医院,哪位医生作的结论,均未回答。倘若编辑多一点严肃性和责任心,要求记者必须补充并亲自调查核实这些新闻要素,完全可以让这一假新闻“胎死腹中”。

  打 假

  制造假新闻照片可能有多种动机,主要是名和利的驱动。减少、杜绝假新闻照片,除加强恪守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与职业道德教育外,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的东西见诸报端,造成恶劣影响,应给当事人严厉的处罚、制裁,让其从追逐“名利双收”逆转为“名利俱损”。因此建议媒体的职能部门借鉴奖励举报的机制,对揭露假新闻照片有功者给予相应奖励。




上一篇在重大采访中体验数码摄影

下一篇摄影师揭秘毛泽东开国大典照片内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