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改革开放这30年的岁月,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想,今天改革开放30年特别报道——“我们这30年”的主角是两位摄影家,也是父子俩。在相机还远未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庭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用手中的相机,记录鹭岛发生的大小事情。今天,当我们欣赏那一张张黑白的、或是彩色的摄影作品时,改革开放30年间,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演变,无比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30年间一些动人的瞬间也仿佛时光流转,让我们有幸得以重温。

李开聪,厦门新闻摄影界的老前辈。在他的镜头中,有高集海堤的修建,有鹰厦铁路的铺设,有前线女民兵向金门岛放飞宣传品的情景,也有厦禾路街头水桶排长队等着送水车来的场面。在影像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李开聪用他的镜头记录了厦门岛解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风貌。不过,李开聪自己最开心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后。

《厦门日报》退休摄影记者 李开聪:(那时)是最忙但是精神最振奋的,那时候事情很多,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所以我天天都有好事。那时候,在我这辈子精力也是最充足的一个阶段,什么大热闹好事,都凑热闹去,所以拍了不少东西。

这其中,李开聪最感到自豪的是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他全程跟拍,留下了一组动人的独家照片。这张《晃岩春光》记录的是邓小平从日光岩上下来以后,跟一群游客亲切交流的场面,邓小平俯过身去,慈祥地抚摩一个小孩的脸蛋。而这张广为人知的照片拍的是在“鹭江号”游艇上,邓小平听当时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汇报的情景。20多年后,说起这条“鹭江号”,李开聪依然很感慨。

《厦门日报》退休摄影记者 李开聪:那个时候说好听一点就给他说“鹭江”游艇,实际上哪有现在轮渡(渡轮)这么大,小小的你看,邓小平就在这个里面,这条艇里面就是几个沙发,邓小平要看外面还得站起来。那时候我想,当时我们厦门办特区,是很艰苦的,条件是很差的。

其实,不单是邓小平,尼克松、李光耀这些外国大人物来厦门,也都是用这条艇载他们去海上游览的。1985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厦门,也到鼓浪屿上参观,走着走着,他随意走进了路边一家理发店,当时李开聪紧跟在后,拍下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

《厦门日报》退休摄影记者 李开聪:你看,一进去这个小孩就伸出手来握手了,尼克松也就很热情跟他握手,所以尼克松出来的时候就说,这个以后会成小外交家,就是很赞扬他有礼貌大方。

李开聪的照片,让今天的我们得以欣赏到改革开放之初,很多生动的瞬间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你看,1983年,厦门国际机场起用不久,这些外国空姐带着这副神情打量厦门。

《厦门日报》退休摄影记者 李开聪:(他们)第一次到厦门,连站都不敢站开,一出这个休息室大家五个人都老是坐在一起,老是走在一起。我当时就感到有特点,就拍下来。拍这张的时候回过头来看,原来在我的背后前面有一个人用三轮车载另外一个人要来坐飞机,那时候路上没有那么多公共汽车,更没有私人汽车。

在相机还是少数人把玩的年代,李开聪拍摄的照片成了儿子李世雄接受审美熏陶的启蒙读物。后来,李世雄也没有摆脱光影世界的诱惑,拿起了相机。不过,李世雄并不认同子承父业的说法,在他看来,父亲以记者的身份服务于媒体,而他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社会,表达自我。

八十年代初,经济改革的大潮开始席卷九州大地,而当时还在厦大读书的李世雄,更关注的是思想上的解放,和观念上的开放,于是植物园里的草木,也成了他照片中反映观念变化的视觉符号。

李世雄:这些向上的树木,代表了一种呼吁,寻找开放空间的一个概念,这是一个叫作“呼声”的一个系列,这只是其中的一张,还有一些别的,但总的一个主题是追求开放空间和观念解放。
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百姓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城市,乡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了李世雄聚焦的对象。每次出门,他都会随身带上相机,把有意思的东西拍下来。尽管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大场面,但在他看来,生活的细节,恰恰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李世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就过时,因为它是这个时代特定的,而且真实。

在福建摄影界,李世雄是最早开博客的人之一。厦大77、78级的校友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都是不久前他博客的内容。他还坚持用图片专题的形式把自己关注的东西跟大家分享。李世雄以一个非媒体摄影家的独特方式,为他所钟爱的厦门和厦门人的生活立此存照,而且,这份记录的工作,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上一篇王瑶:摄影记者需要更多的文字意识

下一篇贵在发现 善于表现——摄影观察与创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