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  风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某地创排一部剧目,场刊制作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原因在于,创作单位不知该如何给剧目冠“前缀”。最终在历时多日、听取多位专家意见后,剧目前缀定为“大型多媒体时尚现代剧”。可制作精美的场刊发放出去时,一些观众看了却有些茫然:这到底是部什么剧?

上述“场刊事件”恰恰反映出了目前某些创作单位的认识误区。按常理而言,创作是主要环节,发放场刊只是配合宣传,以便观众更好地了解剧目。可现实中,一些创作单位本末倒置,认为演得好不如宣传得好,一门心思往宣传上使劲,然而又有多少观众是为阅读场刊而来?还有些单位,本身对剧目的质量心知肚明,却总想打擦边球,占住一个时髦的题材,草草排练便立上舞台,之后便大肆宣传,希望通过舆论来为自己的剧目加分。以上种种,均为不正常的创作观念在作祟。

一部剧目精彩与否,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即观众的认可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创作单位的排演是否下了功夫,艺术作品是否真的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人民心声,观众坐下来一看便知。如果想着单靠精美的场刊、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给自己戴上“精品”的帽子,不免南辕北辙。

场刊的介绍、媒体的宣传不可或缺,它们有助于民众更好地了解上演剧目的基本情况。但场刊与报道不是全部,切莫只搞名头不考虑质量。笔者认为,文艺产品最终要到群众中间去实现其价值。与其成天想着在剧目前面加多少个名头和形容词,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琢磨,认认真真地排练,将剧目打造成真正的精品。




上一篇儿童影视创作急需专业化 

下一篇业内人士谈IP产业:不可拔苗助长 需长期培养粉丝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