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欢迎访问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齐白石的书画人生:齐白石是如何成为艺术巨匠的?

2021-05-05 00:59分类:名人轶事 阅读:

 

  齐白石是从一个木匠转变为画家---艺术巨匠,经历了由蛹转变为蝴蝶的艰辛历程。
  1877年,阿芝--齐白石15岁。阿芝自小体力不济,干不了田里的重活,家里就想让他学一门手艺,以备将来养家糊口。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一家人商量好几次,也都没个好主意。恰巧,阿芝有一位本家叔祖是大器作木匠,人称“齐满木匠”,年初“齐满木匠”到齐家拜年,阿芝父亲就提出来让阿芝跟他学木匠手艺。几天后,送了进师酒,行了拜师礼,阿芝就正式拜师学做木匠了。大器作--就是专门盖房子,做桌椅板凳和种田工具这类粗活的木匠。时间不长,阿芝就因体力不够,被师傅打发回来。这时,就有人说闲话:“阿芝哪能学得成手艺!”这对自尊心很强的阿芝来说刺激不小,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一个月后,阿芝又拜了一位性情温和的师傅,学的还是大器作。

  秋天季节。一天,阿芝与师傅干完活收工后在路上遇到了三位木匠,那三人傲慢至极,师傅却毕恭毕敬。阿芝不解,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师傅拉长脸说:“小孩子不懂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阿芝听了,心里很不服气,决心要学小器作。过了年,阿芝16岁。他投师到周之美门下,改学雕花木匠。这个周师傅的雕花手艺在白石铺一带远近闻名,尤其是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技术更是独一无二。阿芝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也很有兴致。师傅见徒弟聪明好学,也教得格外认真,阿芝的技艺进步很快。一转眼,阿芝到了19岁,要出徒了。他不仅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还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他还自出新意把平日里自己所画的花卉果实加入到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传统图案中,又根据乡里人喜闻乐见的吉庆词儿勾摹出许多人物故事,创造了许多有意思的新花样,很受人们的喜欢。渐渐地,阿芝在方圆百里内有了名气,人们叫他“芝木匠”,有的当着面叫他“芝师傅”。

  20岁那年,阿芝--齐白石出去做活,在一个主顾家里无意间见到了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他把书借回家,晚上收工后,点着松油灯,用薄竹纸一幅幅地勾影。用了半年时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勾影完成,钉了16大本。从这以后,阿芝做雕花木活,就用画谱作依据,改掉了过去的许多毛病。可以说,这部《芥子园画谱》为齐白石后来的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绘画的教科书。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建造了一座“芥子园”别墅,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编绘这部画谱,所以在书出版之时,就以“芥子园”命名。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特别适合初学者,所以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画坛,至今不衰。除了齐白石以外,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也都是临着这本书开始绘画的。国画大师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画谱》,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无人指导下,他照谱学画,如醉如痴。大画家陆俨少,从小喜画,苦于无师,12岁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谱》,如饥似渴地临摹,从此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芥子园画谱》培育出了代代名家,可以称其为画坛启蒙良师。

    1882年,20岁的阿芝经朋友介绍,拜了纸扎匠出身的湘潭画像第一名手萧芗陔为师。萧芗陔对阿芝很器重,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他,同时,又介绍他与另一位画像名手文少可认识。自从结识了萧、文二位,阿芝画人像按他自己的话说“算是摸着门了”。

  齐白石从15岁到26岁,做了十多年的木匠,他做木匠纯属巧合。因为齐满木匠到家里给奶奶拜年,父亲猛然想起,齐白石才学做了木匠。如果来拜年的是一位弹棉花的,说不定齐白石也就跟着去学弹棉花了。齐白石学做木匠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想将来能有口饭吃,谁也没想到齐白石选择的这一职业却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都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齐白石长年走街串巷,雕花刻木,使他对民间文化的题材和形式都非常了解,浸染其中,久而久之,他便对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有了深层的感悟。正是因为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给齐白石打下了深厚的底蕴,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才呈现出根深叶茂之势。  第二,在这十多年里入百家门,吃百家饭,这使原本就出身于柴门的齐白石更加了解了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知道了最下层民众的热爱和喜好,这一点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绘画风格。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看看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大千画的是什么,再看看身为清室贵胄、出生在恭王府中的溥儒画的是什么,齐白石与他们完全不同。第三,在长年的劳作中锤炼了齐白石的造型、构图,以及对材质把握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他长期操刀游刃木间,练就了手、腕、臂的功力,使之后来的书法绘画及篆刻深受其益。耍斧子动刀的手拿起了笔,力量可想而知。前几天,傅抱石大师的女儿傅益瑶从日本回国,我们在一起吃饭时,她说起了父亲给她讲过的白石老人的事。傅抱石先生也喜欢刻印章,他曾当面看过白石老人制印。据傅抱石先生讲,因为白石老人长年做木匠,他的右胳膊比左胳膊明显粗很多,力量特别大。白石老人喜欢收藏印章,有“三百石印富翁”之说,但他自己用的章料却都很差,都是很粗糙的石料,一般人没法刻。白石老人刻印时手上力量很大,常常是一刀下去,呼呼带风,石渣子乱蹦,形成了非常自然斑驳的痕迹,特别生动。别人在边上都看得傻了眼,佩服得了不得,回去也试,但手上没那么大劲儿,根本出不来这种效果。白石老人有位弟子,晚年在画坛上也很有名气,当时,他就想了个办法,手上没那么大力量,就用锤子砸着刻刀刻,结果全然没有了白石老人的韵味。所以讲,白石老人做木匠留下的优势,其他画家无人能比。

  到了26岁,阿芝的木匠生活即将结束了。他开始收拾起斧锯钻凿,拿起画笔,向乡间文人和画师方向转变。那么,齐白石的这种转变是如何开始的?在他的转变过程中都有谁给了他巨大的帮助?齐白石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一生勤奋,从不让光阴虚度;比如他矢志不渝,从不见异思迁;再比如他的长寿,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齐白石像徐悲鸿、任伯年那样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他也就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也就没人知道齐白石了。在近代画坛上,天津有位大画家陈少梅,45岁就去世了,已是功成名就,齐白石45岁干什么呢?默默无闻。所以说,长寿对齐白石来说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但在齐白石成功的诸多因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贵人相助”。

  “贵人相助”贯穿了齐白石一生,特别是他27岁以后,在他成长的最关键的阶段,有许多大人物给予了齐白石巨大的帮助,栽培他,提携他,这些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又为何心甘情愿地去帮助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呢?
  1889年,阿芝27岁。这年冬天,阿芝在离星斗塘四十里地的赖家垅做雕花活,晚上就住在主顾家里。他像平时在家一样,点上松油灯,画上几幅画。赖家的人看到阿芝画的花鸟画惊奇地说:“芝师傅不是光会画神像功对,花鸟也画得很生动啊。”这话很快就传开了。于是,就有人拿着鞋帮,让阿芝在上面画上花样拿回去绣。又有人说:“请寿三爷画个帐檐,等上一年半载,还没画出来,我们把竹布取回来,就请芝师傅画吧。”这个寿三爷,阿芝以前就听人提到过,只因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也就没在意。转眼过了年,阿芝仍在赖家垅做活儿。一天,他正在雕花,赖家的人来叫他,说:“寿三爷来了,要见见你!”阿芝心想:“寿三爷要见我有什么事呢?”见到寿三爷,阿芝按照规矩叫了一声:“三相公。”寿三爷客气地对阿芝说:“我常到你们杏子坞去,常听你的邻居夸你聪明,又用功。今天我也看了你的画,很可以造就。”接着又问了阿芝一些问题,阿芝一一回答。最后,寿三爷问:“愿不愿意再读读书,学学画?”阿芝说:“读书学画,我是很愿意,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没等说完,寿三爷打断说:“那怕什么?你要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卖画养家。你要是愿意,等活儿做完了,就来我家谈谈。”这位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他为人慷慨旷达,人品高洁,喜交游,富收藏,不仅能写汉隶,还长于工笔花鸟草虫,诗词也做得清丽。寿三爷的书房“藕花吟馆”,也是名流云集的地方。当地的文人雅士们常常聚在藕花吟馆诵诗作画,可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阿芝在赖家垅完工后,回家跟父母说了一声,然后就按照先前的约定,到韶塘来找寿三爷。正巧,这天是藕花吟馆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见阿芝来了,很高兴,留他与朋友们一起吃午饭,还把阿芝引见给了家中的教师湘潭名士陈少蕃。吃饭的时候,寿三爷跟阿芝说:“你如果愿意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不过,你父母知道不知道?”阿芝说:“父母让我听三相公的,可是家里穷……”话还没说完,寿三爷就打断了阿芝的话,说:“我不是跟你说过吗,你就卖画养家,你的画,可以卖钱,别担心!”阿芝说:“只怕我岁数大了,来不及了。”寿三爷又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今年正好二十七,何不学学苏老泉呢?”陈老夫子也在一旁说:“你如果愿意读书,我不收你的学费。”同席的人都说:“读书拜陈老夫子,学画拜寿三爷,拜了这两位老师,还怕不能成名!”吃过午饭,齐白石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接着又拜了胡、陈二位。阿芝就算正式拜师了。
[FS:PAGE]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是《三字经》里的话语。苏老泉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父亲、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洵,老泉是他的号。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同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四川眉山三苏祠有一副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说的就是苏家父子在文坛上创造的辉煌。苏老泉,年轻时无所事事,不愿读书,直到27岁才开始发愤苦读,经过十多年,终于学业大成,千古留名,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在这儿,胡沁园是用《三字经》中苏老泉的故事来激励阿芝。

  齐白石出生时,爷爷给他起的名字叫齐纯芝,小名阿芝,他27岁之前,大家一直都这样称呼他,后来他成功了,出了大名,大家只记住了“齐白石”这个名字,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也是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给起的。

  拜师之后,阿芝就在胡沁园家住下,两位老师一商量给他取了名字,叫齐璜,又取了一个号,叫濒生。因为画画,还要有个题画用的别号,两位老师一商量,就叫“白石山人”吧。为什么叫白石山人呢?因为离阿芝家不远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老师就借用了这个地名给他取了这个别号。后来时间长了,人们常把“山人”二字省略,只叫他齐白石,叫来叫去,他自己也就用这个名字了,这也就是齐白石名字的来历。两位老师没想到,他们给起的这个名字日后会享誉世界。

  齐白石从事专业创作以后,为了作画和刻印题款,给自己取了很多别号。这些别号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说自己是木匠出身的,如“木人”、“老木”、“木居士”等。一类是怀念家乡故居的,如“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等。还有一类是说自己像浮萍一样过着寄旅生活的,如“寄萍”、“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等。再有一类就是说自己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意思,如“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等。另外,大家知道的比较有名的还有“三百石印富翁”,这是指他收藏了许多石章;“江南布衣”是表示他没有功名。“齐大”有两层含义:一是采用“齐大非偶”这句成语;二是说齐白石有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老大的意思。齐白石的别号实在太多,有些他自己也不常用,所以很少被大家知道。


  齐白石一边读书,开始跟陈少蕃读《唐诗三百首》,因为有小时候读《千家诗》的底子,所以他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诗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老师十分吃惊,一再夸奖他的天分非同一般。接着,齐白石又读了《孟子》、唐宋八家古文、《聊斋志异》等。齐白石一边跟胡沁园学画工笔花鸟画。胡沁园向他传授了许多作画的理论,还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拿出来,让齐白石仔细临摹,同时,又介绍齐白石向湘潭名画家谭荔生学习画山水。由于得到两位老师的倾力提携,齐白石很快就进入了文人雅士的社交圈子。在一次诗会上,齐白石生平第一次作诗,便说出了“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馀甘”的佳句,博得了众人的夸奖。
读书学画,让齐白石眼界渐宽,画艺渐长。此时的齐白石在绘画上已经开始有了名气,他便收拾起斧锯钻凿,拿起画笔,改行做起了职业画匠。

  齐白石70岁时做过一首《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诗后注解说:“余少苦贫,廿七岁始得胡沁园、陈少蕃二师。王仲言社弟,友兼师也。朝为工,夜则以松火读书。”齐白石还曾说:“没有读书的环境,偏有读书的嗜好,穷人读书真不容易!”看看白石老人求学的经历,再听听白石老人的这番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转眼之间,齐白石到了30岁。这几年,齐白石走南闯北,在方圆百里内为乡亲们画像画花样,家里靠着他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一天,祖母笑着对他说:“阿芝,你倒没有辜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齐白石明白祖母的意思,体会到穷人能够吃上饱饭真是不易。他画了几幅画挂在屋里,又题写了“甑屋”两个大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说:可以吃得饱啦!

  多年以后,齐白石61岁住在北京时,也布置了一间书房,也同样取名为“甑屋”。他在匾额上这样题道:

  “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日风,四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二十馀岁时,尝得作画钱买柴米,祖母笑曰:“那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忽忽余年今六十一矣,作客京华,卖画自给,常悬画于屋四壁,因名其屋曰“甑屋”,依然煮画以活馀年。痛祖母不能呼吾儿同餐矣!癸亥正月,白石。”

  回首往事,情真意切。齐白石还刻过“甑屋”、“煮画庖”、“煮画山庖”等印章,这都是回忆早年贫困生活的。
    1894年,齐白石32岁。
    自从拜师住在胡沁园家后,齐白石认识的人逐渐多了。这年春天,住在长塘的黎松安请齐白石到家里为他父亲画遗像,齐白石就在黎家住了下来。恰好,胡沁园的外甥王仲言也在黎家做家庭教师,这样,许多好友便常到黎家相聚。大家聚在一起谈诗论文,说字画评篆刻,兴致盎然。到了夏天,经过大家讨论,决定正式成立一个诗社,因为社址选在了五龙山的大杰寺内,诗社被命名为“龙山诗社”。诗社成员除齐白石外,还有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人称“龙山七子”。齐白石在七人中年龄最大,被推举为社长,他推辞不掉,也就答应了。齐白石特意画了《龙山七子图》纪念此事,也就是我们这一章开始时提到的那一幅画。后来,齐白石还刻了一方“龙山社长”的印章来纪念这次经历。

  齐白石的这幅《龙山七子图》可以称得上是齐白石早期诗画结合的典范之作。作品179cm×96cm,在题识上记载着是“龙山七子”之一的罗醒吾拿的纸,让齐白石画的。在齐白石作品中“龙山七友”题材仅此一件,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FS:PAGE]

  1896年,齐白石34岁。

  齐白石最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自从到韶塘胡沁园家读书以后,便跟着两位老师学习何绍基体。在他交往的诗友中有几位能写钟鼎篆隶,会刻印章,齐白石便向他们请教,也想把篆刻学好。

  说到篆刻,齐白石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两年前的一天,他被人请去画像,遇到了一位从长沙来的篆刻家,齐白石就拿了一方寿山石请他给刻名章。过了几天,齐白石来问刻好了没有。那位篆刻家把石头递给齐白石说:“磨磨平,再拿来刻!”齐白石只好把这块原本很光滑的石头又磨了一遍,然后再拿来。篆刻家看也没看,就放在了一边。又过了几天,齐白石再去问,篆刻家还是傲慢地说:“没磨平,拿回去再磨磨!”看样子,他好像看不起这块寿山石,甚至连齐白石这个人也不在他眼里。齐白石心想:“为了一方印章,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自找没趣呢?”一气之下,他拿来修脚刀,自己把这块石头刻了。没想到,齐白石自己刻的这枚印章居然受到了旁人的表扬,有人认为他刻的比篆刻家刻的还要雅许多。

  这就是齐白石的第一次制印。现在许多美术史学家都认为齐白石的篆刻始于32岁,依据就是白石老人多年后自己讲述的这段往事。

  自从求印被拒之后,齐白石憋了一肚子气,于是,他便从朋友那儿学了些篆刻的初步方法,结合着自己雕花的手艺,开始一刀一刀地刻了起来。转眼两年过去了,这天,齐白石向精于刻印的好朋友黎铁安请教说:“我总刻不好,有什么好方法呢?”黎铁安说:“南泉冲的楚石有的是,你挑一担回家去,随刻随磨,你要刻满三四个点心盒,都成了石浆,那就好了。”这话,对齐白石启发很大,他打定了主意,多磨多刻,发愤学刻印章。

  黎松安是齐白石最早的印友,齐白石经常到黎家找他切磋,常常一住就是几天。刻了磨,磨了刻,弄得到处都是泥浆。黎松安不仅鼓励齐白石,还给他找来了制印大家丁龙泓、黄小松两位的拓片,齐白石学着他们两位的刀法,渐渐地篆刻开始入门了。齐白石的篆刻启蒙于黎松安,先学丁、黄两家;43岁时心追神往赵之谦,摹《二金蝶堂印谱》;再到后来取汉隶碑篆法、秦汉权量铭文,形成了自己直率雄健、大刀阔斧、一任自然的强悍风格,最终成为一代印坛巨擘。

  白石老人对自己的篆刻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一九三四年),我在光绪十八年(壬辰)三十三岁时,所刻的印章,都是自己的姓名,用在诗画方面的而已。刻的虽不多,收藏的印石,却有三百来方,我遂自命名为“三百石印斋”。至民国十一年(壬戌)我六十岁时,自刻自用的印章多了,其中十分之二三,都是名贵的佳石。可惜这些印石,留在家乡,在丁卯、戊辰两年兵乱中,完全给兵匪抢走,这是我生平莫大的恨事。民国十六年(丁卯)以后,我没曾回到家乡去过,在北平陆续收购的印石,又积满了三百方,三百石印斋倒也名副其实,只是石质没有先前在家乡失掉的好了。上年罗祥止来,向我请教刻印的技法,求我当场奏刀。我把所藏的印石,一边刻给他看,一边讲给他听。祥止说:听我的话,如闻霹雳,看我挥刀,好像呼呼有风声,佩服得了不得,非要拜我为师不可,我就只好答允,收他为门人了……

  “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篆刻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我刻时,随着字的笔势,顺刻下去,并不需要先在石上描好字形,才去下刀。我的刻印,比较有劲,等于写字先有笔力,就在这一点。常见他人刻石,来回盘旋,费了很多时间,就算学得这一家那一家的,但只学到了形似,把神韵都弄没了,貌合神离,仅能欺骗外行而已。他们这种刀法,只能说是蚀削,何尝是刻印。我常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

  齐白石从32岁时,用修脚刀刻第一枚印章开始,一生留下篆刻作品两千余方,老人对自己制的印章一直格外珍爱,他曾多次告诫子孙“不得一印与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齐白石第一次给毛主席送的礼,就是他刻的两枚印章。白石老人97岁去世时,根据他生前的嘱咐,在他的棺材里放了三件随葬物品,一件是他用了将近30年的红漆拐杖,另外两件就是他自己刻的带有他姓名和籍贯的印章。后来,齐白石的后人将他的印章同许多画作一起捐献给了国家,现在都收藏在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

  齐白石的篆刻自成一派,成就极高,对后来的现代中国篆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本书不深入涉及,在这儿我们重点讲他初学篆刻的起因,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位全才艺术大师的成长历程。

  齐白石在30岁到40岁之间交往最多的就是胡沁园和黎松安,以及围绕在这两位身边的一些人。黎松安是湘潭黎家是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黎松安的父亲黎葆堂是清戊子科举人,黎松安是晚清时的秀才。黎松安对仕途兴致不高,却以吟咏书法篆刻自娱,著有《楹联大观》,《黎松庵书帖》等传世。

  现在人们知道黎松安这个名字,当年他对齐白石给予过很大的帮助,他们夫妻重视子女教育留下的盛名。黎松安育有八子,这八子都非常了不起,被后人称作“黎氏八骏”。这八骏分别是:

  老大黎锦熙,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他很早投身新文化运动,积极推广白话文和普通话。早年任教长沙师范时曾是毛**的老师。

  老二黎锦晖,著名音乐家,中国流行歌曲之父。他创作的《松花江》、《毛毛雨》等歌曲久唱不衰。

  老三黎锦耀,矿冶学家。

  老四黎锦纾,曾与邓小平一起赴欧洲留学,并且住同一个房间。后来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老五黎锦炯为铁道桥梁专家,曾任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总工程师。

  老六黎锦明是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被鲁迅称为“湘中作家”。

  老七黎锦光是著名的流行音乐家,是当年音乐界最大的“腕儿”,他一生写下了120多首歌曲,其中《夜来香》等直到今天仍被传唱。

  老八黎锦扬是在美国的著名华人作家,他创作的歌舞剧《花鼓歌》在纽约百老汇久演不衰。

  黎氏八兄弟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文化现象。
[FS:PAGE]

  1899年,齐白石37岁。

  这年正月,齐白石经朋友张仲介绍,去拜见了湘潭大名士王湘绮。

  王湘绮,名运,号湘绮,人称湘绮先生,是晚清著名的大文人。他1833年生于长沙,据史书记载,王湘绮少时苦读,咸丰年间中举人。太平天国时他提出湘军回师武汉,沿江东下,直取江陵的策略,被曾国藩采纳,此后受到曾的重用。1859年,他受聘为军机大臣肃顺的家庭教师,后来又入曾国藩的幕府。民国初年任民国国史馆馆长兼参政。王湘绮学贯经史,被誉为一代经学宗师。湘绮先生的诗文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天下第一,他著作颇丰,弟子遍布天下。民国五年,也就是1916年王湘绮去世,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亲自撰写了神道碑文,由此可见湘绮先生的影响。

  齐白石拿了自己满意的诗文字画和印章,毕恭毕敬请湘绮先生指点。当着齐白石的面,湘绮先生对他的诗文没说做什么,但对他的画和篆刻,却是赞不绝口。事后,张仲说,王湘绮评他的文还算说得过去,诗却与《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的成一体。

  在当时,王湘绮的名气非常大,很多人都想拜其门下。张仲也多次劝齐白石拜门,但齐白石迟迟没有答应。王湘绮看齐白石高傲不像高傲,趋附又不肯趋附,奇怪地说:“我门下有铜匠曾招吉、铁匠张仲,只有同县一个木匠,也是非常好学,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张仲听到此话,赶紧告诉了齐白石:“王老师这样看重你,还不去拜门?人家求都求不到,难道你是招也招不来吗?”这样,齐白石不再固执,来到王湘绮那里,正式拜了师。实事求是地讲,齐白石虽然正式拜王湘绮为师,但王湘绮对齐白石在艺术上并没有什么具体指点,齐白石也从没有以湘绮先生门生的身份在世上招摇,但这次拜师对齐白石后来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齐白石拜在一代名儒的门下,再次扩大了交往的圈子,提高了交往的层次,使他所处的环境得到了整体提升,包括他后来的远游和定居北京,也都得到了王门弟子的关照与帮助。

   齐白石是近现代艺术史上集诗、文、书、画、印于一身的大艺术家,但通常人们只了解作为书画家和篆刻家的齐白石,却不了解作为诗人和文人的齐白石。

  齐白石曾在1956年作品集的自序中写道:

  “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竟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

  齐白石自己认为,他在“印”与“诗”方面的功力和造诣,是不逊于画的。他曾多次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他这样说不是信口无心,也不是用“书与画”抬高“诗与印”,而是发自肺腑,经过深思熟虑的。白石老人为什么这样排序,其依据又是什么?还需深入研究。但在今天看来,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还是他排在最后一位的画。

  王湘绮此时评论的是齐白石37岁时作的诗文,这时的齐白石经过了胡沁园、陈少蕃等高人几年的指点,已经掌握了押韵、对仗、用典等格律的技法,并创作了大量诗作,可以说已经进入到了诗文、书画、篆刻齐头并进的阶段。但齐白石这一时期的诗文,在内容上写的完全是自己的心里话,在手法上平铺直叙而缺少修饰,或者说直朴有余而意蕴不足。所以,王湘绮说他的诗是“呆霸王薛蟠体”也就可以理解了。

  湘绮先生对齐白石的诗文评价不高,但也正是在老师这番不高评价的刺激下,齐白石才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太浅”,继而更加发奋读书的。他在接受了王湘绮“作诗必先学五言”的指点之后,将阅读诗文的范围扩及到了汉魏六朝。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曲折,齐白石后来诗文的创作才达到了卓越超群的地步。

  1900年,齐白石38岁。

  经朋友介绍,齐白石应征为江西的一个盐商画了十二幅六尺中堂的《南岳全图》。盐商不懂画,以为着色越浓就越显得气派。齐白石为了迎合盐商的心理,色彩用得很重,光是石绿,就足足用了二斤。但盐商却十分满意,一下拿出了320两银子作为润笔费。320两银子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这下,齐白石名声大振,外面纷纷传言:“这还了得,画画真可以发财了!”多年后谈及此事,齐白石对人说:“这种画法,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名和利,原是蒙得来的。”他有诗曰:“小技羞人忌自夸,久将心事付桑麻。”

  几年间,齐白石已先后有了两儿两女,一家人挤在星斗塘老屋里非常拥挤。拿到这320两银子后,齐白石便在离白石铺不远的莲花寨租下了梅公祠堂,带着妻子儿女搬过来居住。

  祠堂周围开满了梅花,齐白石便将梅公祠取名为“百梅书屋”。他又在空地上盖了一间书房,取名为“借山吟馆”。齐白石在这里画画刻印,读书写诗,生活很是恬静,他开始了自己一直非常向往的乡间文人兼画师的生活。

  齐白石画了一幅《借山吟馆图》,朋友问他“借山”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山不是我所有,不过借来娱目而已!”齐白石70岁时又重画了一幅《借山吟馆图》,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出借山吟馆周围环境的幽美和恬静。

  在百梅祠住下后,齐白石经常携妻带子回星斗塘老屋看望父母。回家的路上,他看到沿途满塘的荷花,写下了:“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的诗句。齐白石心情舒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非常满足。
[FS:PAGE]

  1900年年底,疼爱他的祖母去世了。

  齐白石27岁至39岁拜师学艺这一阶段,是齐白石人生历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期,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一个木匠、画匠到乡间文人和乡间画师的过渡。这种身份的转变,不仅提升了齐白石的社会地位,也预示着他真正艺术创作之路的大幕即将开启。在这十二年里,他转益多师,如饥似渴地求学,执着超常的勤奋,为他后来的职业艺术家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齐白石能从一个社会地位极其低微的手艺人摇身成为了乡间文人和画家,而别人却做不到呢?齐白石的与众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

  齐白石的勤奋和聪明,他的聪明与生俱来,他的勤奋伴随一生。
  每到齐白石发展的关键时刻,总会有贵人主动站出来提携他,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大家看先是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接着是王仲言、黎松安等一大群富家子弟,再到后来的大文人王湘绮,这些人都是一定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对像齐白石这样一个无名无分的艺术青年倾其精力去帮他。那为什么这些人都愿意心甘情愿地主动去帮助齐白石呢?这也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事。我想,一是齐白石“手艺”好,他画的、刻的显露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大家爱惜人才。

  再就是,青年齐白石身上一定散发着迷人的人格魅力的芬芳。齐白石非常有人缘。齐白石不张扬,不卖弄,含蓄,好学,不争名不争利,有着很高的修养。

  还有,因为当时照相技术不普及,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齐白石老年时的照片,但依然不难看出,年轻时的齐白石一定是面目清秀,英俊儒雅。有才华,有修养,又长得漂亮的小伙子,谁见了能不喜欢呢?难怪像王湘绮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文人,对齐白石不来向他拜师都要念念叨叨,放心不下。可见青年齐白石当年让人喜欢的程度。

  “贵人相助”贯穿齐白石的一生,特别是他后来艺术成功之后,与之交往的除了文人、艺术家之外,还有就是最显赫的官僚。但综观全部,有两个人对齐白石的成长影响最大,第一位就是胡沁园,另一位就是齐白石定居北京后结识的陈师曾。是胡沁园引导齐白石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而陈师曾恰恰是齐白石艺术走向成熟的关键人物。陈师曾我们后面再说,先说说胡沁园所起的作用。

  齐白石拜胡沁园为师之后,在老师的教诲下,眼界大开,功力大增,画艺、诗才得到充分发展。更主要的是他接受了胡沁园“卖画养家”的建议,开始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的道路。并且,一走就是一辈子。

  其次,在胡沁园的提携下,青年齐白石迅速改变了人际关系,进入了以当地才子缙绅为核心的文化圈。像前面我们说过的诗社文宴,这类活动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手段,齐白石这样的民间手艺人根本沾不上边的,但由于齐白石与胡沁园的师生关系,他便一步跨进了这个圈子。齐白石30岁到40岁的十年间,交往最多的是胡、黎两家,而围绕在胡、黎两家身边的都是湖南湘潭一带文化圈里的精英人物,他们大都家族富有,学问修养俱佳,与这些人交往,久而久之,对齐白石的艺术乃至生活志趣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胡沁园就是最初打开齐白石艺术之途大门的人。所以我们说,胡沁园对齐白石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齐白石完成了这次精彩的转型,他也将迎来自己人生的中年。他开始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体味真山真水。下一章,五出五归。

  曾经有人问我:“在齐白石长达百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衰年变法!”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没有衰年变法,就没有艺术巨匠齐白石;没有了齐白石,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谈论的齐白石的艺术;没有了齐白石的艺术,中国近代美术史必将改写。可见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重要。

  什么是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呢?所谓“衰年变法”,就是一个艺术家在生命的晚年,对自己的艺术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改变。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有过衰年变法经历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进行衰年变法,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身体健康;二、功力深厚;三、思维敏捷。这三点缺一不可。许多艺术家也想创新,也想变,但常常是人到晚年心有馀而力不足,最终宁愿选择保守一些,维持现状。那么,齐白石衰年变法到底怎么样?他为什么要变法?谁在他变法时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变法前后艺术风格有什么变化呢?
  1919年春天,57岁的齐白石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这是他的第三次进京,与他前两次来不同,这次他是来定居的。此时的北京正处在一个古今转换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正把古老的中国推向现代。西画的传入,美育的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倡导,“美术革命”的发起,使传统的中国美术遭遇到了空前的冲击。

  齐白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到北京的。

  在当时,王湘绮的名气非常大,很多人都想拜其门下。张仲也多次劝齐白石拜门,但齐白石迟迟没有答应。王湘绮看齐白石高傲不像高傲,趋附又不肯趋附,奇怪地说:“我门下有铜匠曾招吉、铁匠张仲,只有同县一个木匠,也是非常好学,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张仲听到此话,赶紧告诉了齐白石:“王老师这样看重你,还不去拜门?人家求都求不到,难道你是招也招不来吗?”这样,齐白石不再固执,来到王湘绮那里,正式拜了师。

  实事求是地讲,齐白石虽然正式拜王湘绮为师,但王湘绮对齐白石在艺术上并没有什么具体指点,齐白石也从没有以湘绮先生门生的身份在世上招摇,但这次拜师对齐白石后来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齐白石拜在一代名儒的门下,再次扩大了交往的圈子,提高了交往的层次,使他所处的环境得到了整体提升,包括他后来的远游和定居北京,也都得到了王门弟子的关照与帮助。
[FS:PAGE]

 
  1900年,齐白石38岁。

  经朋友介绍,齐白石应征为江西的一个盐商画了十二幅六尺中堂的《南岳全图》。盐商不懂画,以为着色越浓就越显得气派。齐白石为了迎合盐商的心理,色彩用得很重,光是石绿,就足足用了二斤。但盐商却十分满意,一下拿出了320两银子作为润笔费。320两银子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这下,齐白石名声大振,外面纷纷传言:“这还了得,画画真可以发财了!”多年后谈及此事,齐白石对人说:“这种画法,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名和利,原是蒙得来的。”他有诗曰:“小技羞人忌自夸,久将心事付桑麻。”

  几年间,齐白石已先后有了两儿两女,一家人挤在星斗塘老屋里非常拥挤。拿到这320两银子后,齐白石便在离白石铺不远的莲花寨租下了梅公祠堂,带着妻子儿女搬过来居住。

  祠堂周围开满了梅花,齐白石便将梅公祠取名为“百梅书屋”。他又在空地上盖了一间书房,取名为“借山吟馆”。齐白石在这里画画刻印,读书写诗,生活很是恬静,他开始了自己一直非常向往的乡间文人兼画师的生活。

  齐白石画了一幅《借山吟馆图》,朋友问他“借山”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山不是我所有,不过借来娱目而已!”齐白石70岁时又重画了一幅《借山吟馆图》,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出借山吟馆周围环境的幽美和恬静。

  在百梅祠住下后,齐白石经常携妻带子回星斗塘老屋看望父母。回家的路上,他看到沿途满塘的荷花,写下了:“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的诗句。齐白石心情舒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非常满足。

  这年年底,疼爱他的祖母去世了。

  我们把齐白石27岁至39岁拜师学艺这一阶段做个小结。

  这一阶段,是齐白石人生历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期,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一个木匠、画匠到乡间文人和乡间画师的过渡。这种身份的转变,不仅提升了齐白石的社会地位,也预示着他真正艺术创作之路的大幕即将开启。在这十二年里,他转益多师,如饥似渴地求学,执着超常的勤奋,为他后来的职业艺术家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因为当时照相技术不普及,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齐白石老年时的照片,但依然不难看出,年轻时的齐白石一定是面目清秀,英俊儒雅。有才华,有修养,又长得漂亮的小伙子,谁见了能不喜欢呢?难怪像王湘绮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文人,对齐白石不来向他拜师都要念念叨叨,放心不下。可见青年齐白石当年让人喜欢的程度。

  “贵人相助”贯穿齐白石的一生,特别是他后来艺术成功之后,与之交往的除了文人、艺术家之外,还有就是最显赫的官僚。但综观全部,我认为有两个人对齐白石的成长影响最大,第一位就是胡沁园,另一位就是齐白石定居北京后结识的陈师曾。简单地说,是胡沁园引导齐白石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而陈师曾恰恰是齐白石艺术走向成熟的关键人物。陈师曾我们后面再说,先说说胡沁园所起的作用。

  首先,齐白石拜胡沁园为师之后,在老师的教诲下,眼界大开,功力大增,画艺、诗才得到充分发展。更主要的是他接受了胡沁园“卖画养家”的建议,开始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的道路。并且,一走就是一辈子。



   在齐白石长达百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什么?那就是“衰年变法!”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没有衰年变法,就没有艺术巨匠齐白石;没有了齐白石,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谈论的齐白石的艺术;没有了齐白石的艺术,中国近代美术史必将改写。可见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重要。

    到北京后,齐白石仍住到了法源寺内。他在“荣宝斋南纸店”又把润格挂了出去,生意像上次来北京一样依旧很冷清。

  在齐白石脚跟还未站稳,对自己住的胡同还没认清的时候,这年的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从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开始,到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这场运动发展成了持续两个月的席卷全国的罢工、罢课、罢市风潮。齐白石对政治素不关心,但这场由现代知识分子为发端开始的爱国运动,对这位刚从湖南乡下来的画家还是触动不小,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与过去已是迥然不同。

  转眼快到中秋节了,妻子春君来到北京,她带来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给齐白石聘的副室胡宝珠。胡宝珠原来是齐白石一个好朋友家的丫环,有一天,这位好朋友看上了齐白石画的一幅画,非常喜欢,就把画要了去,随后就送给齐白石一个丫环做为回报,送的这个丫环就是胡宝珠。

  因为齐白石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身边需要有个人照顾,所以在得到胡宝珠之后,妻子陈春君提议将胡宝珠纳为副室,齐白石当然同意。就这样,在齐白石到北京不久,妻子就带着胡宝珠也来到北京,给齐白石送了来。川妹子胡宝珠这年18岁,齐白石57岁。齐白石特意在陶然亭附近龙泉寺租了几间房,迎接新人的到来。从此,齐白石有了湖南和北京两个家。

  后来,胡宝珠陪伴白石老人二十五年,对齐白石饮食起居,殷勤服侍,无微不至,成为齐白石晚年艺术创作最有力的支持者。胡宝珠为齐白石生下四男三女,平均三年生育一个孩子,1944年因病离去,年仅43岁,可以说她为齐白石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FS:PAGE]

  1919年冬天,齐白石陪妻子陈春君回了湖南老家。

  在老家过了年,1920年2月,齐白石带着三子良琨、长孙秉灵一同回到北京。

  因为交通不便,齐白石在龙泉寺没住多久,就搬到了宣武门内的石灯庵居住。他连搬三次,住过的三处住所都是庙产,齐白石自称与佛有缘。

  在石灯庵,齐白石也没住长,因为这里鸡犬不宁,一家人又搬到了象坊桥观音寺内。可没想到,观音寺佛号钟声更加嘈杂,齐白石一家住了不到一个月,只好又迁到了西四三道栅栏6号。这通折腾,可见齐白石最初“北漂”生活的不容易。

  自从在琉璃厂挂出润格后,齐白石卖画刻印的生意一直也不好,他作的画是近于八大山人冷逸风格的,所以除了陈师曾等少数几个人外,其他能看懂齐白石画的人实在很少。齐白石也知道自己的画不易卖出去,就把价格定得很低,一幅扇面仅是银币两元,比其他画家的价格便宜一半。可尽管如此,也是知音难觅。齐白石在题画菊的诗中写道:“香清色正好幽姿,种向深山孰得知。”他又在一幅山水画上题道:“未工拈箸先拈笔,画到如今不值钱。”他还在《花果册》上题道:“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意思是说:我的画像八大山人的风格,在北京不值钱。

   是什么原因,使得齐白石的画卖不出去呢?

   我们来看看齐白石这一时期的作品:

  《秋梨细腰蜂》,作于1919年,这幅画无论从笔法、风格上都与八大极为接近。

  我们再来看作于1920年的《菊鸟图》,这幅画是齐白石应陈师曾之邀为当时的一次赈灾活动而作的。在这幅画上齐白石题了两首七绝,诗是这样的:“好鸟离巢总苦辛,张弓稀处小栖身。知机却也三缄口,闭目天涯正断人。”“老萍对菊愧银须,不会求官斗米无。此画京华人不要,先生三代是农夫。”两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齐白石卖画受冷时的心情,他把自己比做一只离巢的好鸟,寄人篱下艰难求生,同时他也写道“此画京华人不要”,是因为自己的农民出身。

  因为齐白石农民出身而卖不出去画,我认为这是齐白石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给自己下的一个台阶。确实,齐白石因为自己的出身和生活习惯受到过别人的嘲笑,但这与京城人不买他的画并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大家想一想,十年之后,齐白石红遍京城,洛阳纸贵,一纸难求,他不依旧还是农民出身吗?所以,我们说画卖不出去,问题还是在画上。这一点,我想齐白石自己也应该是心知肚明。

  我们接着看齐白石的画:作于1920年的《牡丹小鸟》,画上一只小鸟孤独地立在悬崖之上,崖下两只墨牡丹弱不禁风,又细又长。特别要命的是这只鸟典型的八大画法,缩着脖,闭着眼,无精打采。可以说整幅画面冷冷清清,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

  这样一幅画,若是出自八大之手,则另当别论,可这是齐白石画的,此时的齐白石怎么能和八大相提并论呢?他不过就是一个刚从湖南乡下来北京混的“北漂”画家。可想而知,这样的一幅画是不会有人掏钱把它买回去挂在自己的厅堂之上的。

  我们再看看齐白石同样作于1920年的《墨荷》。画面上一花一叶,三两新枝,一团黑墨。试问:假如时光倒退八十多年,那时的我们会掏钱买这幅画吗?

  我们再看《紫藤螃蟹》和《墨梅》,这两幅也都作于1920年。

  通过上面看到的齐白石作于1920年的这几幅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变法之初,齐白石沿袭的是八大冷逸疏朗、笔墨极简的画风,格调虽高,但迎合者甚少,这时期他的作品与普通百姓传统的审美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有着大智慧的齐白石不仅看到了问题所在,而且还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决定要变,而且要大变。他在为友人作的画上记道: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FS:PAGE]

  这里提到的黄瘿瓢就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黄慎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他在写意人物方面创造出了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同时,黄慎还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家,他的诗文、书法、绘画并称三绝。他的绘画创作在雍正年间扬名于世,在当时已是很高的价格。通过齐白石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黄慎的画对齐白石触动很大,他下定决心,要动真格的了。

  齐白石的变法不是脑门一热突然想变就变的,而是在当时特定的时期,由内外双重因素共同促成的。他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首先在主观上已经有了要变的愿望;再加上五四运动以后新***对美术界的影响及陈师曾在身边多次劝说,特别是画卖不出去,没有生活来源的残酷现实,更逼迫齐白石这个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必须脱胎换骨,闯出一条新路。否则的话,别说发展,恐怕连全家人吃饭都会成问题。变法,齐白石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类似八大的画风,他要摆脱“形似”,创造出“超然之趣”。改变自己固有的画风不易,确定朝哪个方向发展则更难。这时,齐白石听从了陈师曾的建议,他把目标瞄向了画坛上一位极有影响的大画家吴昌硕。

  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去世,浙江孝丰人。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是“后海派”的代表人物,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由于他书法、篆刻的功力深厚,并把书法、篆刻的行笔及章法体势融入到了绘画之中,所以他的绘画形成了独特的富有金石气息的大写意画风。作品气势雄浑,酣畅淋漓,直抒胸襟。吴昌硕是中国画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他的艺术影响了几代人,像我们已经知道的陈师曾、齐白石,还有大家熟悉的近现代中国画坛最具实力的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无不得益于吴昌硕。吴昌硕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大弟子许麟庐先生曾经讲过一段吴昌硕的事,他说:“吴昌硕50岁以后,才在绘画上有了名气,他40多岁时学书法而不精于绘画。他第一次拜大画家任伯年学画时,任伯年说:‘把你写的字拿来我看看。’任伯年一看吴昌硕写的字十分惊奇,激动地说:‘不得了,你的字功力这么好,如果学画,日后一定会超过我。’”果然,如任伯年先生所说,吴昌硕后来位列海派之首。画到极处便是写,写到极处便是画,书画同源。吴昌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书法。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中国的传统美术受到了空前冲击,中国画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画家群体,一大批传统派画家的绘画风格渐趋独立。吴昌硕就是这一批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发扬了海派的革新精神,成为了当时画坛上的标志性人物。

  齐白石对吴昌硕原本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写过这样的一首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青藤即是明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开山鼻祖徐渭—徐文长,雪个是朱耷—八大山人,老缶就是吴昌硕。对这三个人崇拜到什么程度,才能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走狗”呢?不可想象!所以,我们说齐白石在变法时一下子就选择了向吴昌硕靠拢是顺理成章的事。

  选定好目标,齐白石开始变法了。这一变就用去了十年时间!

  八大和吴昌硕,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再简单说说徐渭。

  说到徐渭,很多人把他与荷兰的大画家梵高(1853—1890)联系在一起。这二位出生时间整整相差了332年,之所以被大家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患有精神病,且艺术成就极高。梵高被公认为是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头号大师,而徐渭则被认为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出生百日丧父,10岁时生母被逐出家门,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渭的人生之路可以说是异常坎坷。他天资聪颖,但在功名上却一生不得志,考试屡次不中。徐渭37岁时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掌文书。他42岁时,奸臣严嵩倒台,胡宗宪作为同党被捕,在狱中自杀。徐渭因害怕受到牵连,精神失常,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令人悚然,但都没有死。后因狂病发作杀死妻子入狱,度过了七年牢狱生活。出狱后,徐渭已经53岁,这时的他才算真正抛开仕途,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徐渭的晚年更是放浪不羁,贫困潦倒。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书画、诗文、戏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他的水墨花鸟画气势奔放,水墨淋漓,虚实相生,格调刚健而风韵妩媚,成就极高。

  徐渭将自己满腔的悲愤与有志不能伸的情感注入笔端,创造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佳作,他的传世名作有《墨葡萄》、《山水人物花鸟册》以及《墨花》九段卷等。他的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今天的国宝,深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徐渭独树一帜的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八大、扬州八怪都受其影响,郑板桥更是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吴昌硕评价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齐白石1920年题《老萍诗草》时写道:

  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展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初到北京的一两年里,齐白石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中,但同时他也开始在朋友的介绍下,与艺术界的一些名流交往。在这段时间齐白石先后结识了林琴南、贺履之、梅兰芳、徐悲鸿等人。其中,他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交往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民国以前,艺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那时不允许女子登台演出,唱戏的都是男人。当时的传统文人与艺人之间也很少交往,有些文人与漂亮的男旦往来,基本上也是一种玩狎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京剧走向鼎盛。艺人们开始自觉地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转变,注重文化修养,他们需要像那时的文人一样具备能写能画的最基本素质。文人和艺人们也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除了诗酒堂会雅集之外,更多的是艺术上的合作。

  梅兰芳,1915年开始学画,拜师名画家王梦白。以后,又通过齐如山结识了陈师曾、金城、姚华、陈半丁等大画家。齐如山就是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的原型,但实际事情上又有很大差距。
[FS:PAGE]

  1920年9月,齐如山又介绍梅兰芳与齐白石见面。

  这天,梅兰芳邀请齐白石到前门外北芦草园的梅宅做客。两人一见如故,齐白石说:“听说梅先生近来习画很用功,今天看了您画的佛像,确是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梅兰芳说:“我是笨人,虽说有许多好老师,可还是画不好。我喜欢您的画,我想学习您用笔的方法。”说着,他亲自为齐白石磨墨展纸。

  在梅兰芳的书斋“缀玉轩”里,齐白石精心地画了许多草虫,他还把作画的心得讲给梅兰芳听。梅兰芳则演唱了一段自己的代表曲目《贵妃醉酒》作为答谢。两个人各自被对方的艺术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这以后成为了忘年之交。这一年,齐白石58岁,梅兰芳26岁。只是此时的梅老板大名鼎鼎,如日中天,这一年他拍摄了电影《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而齐白石则是初来乍到,还在为生计奔波。

  那时,梅宅养了许多花木,单是牵牛花就有一百多种,有的花开大如碗口,齐白石看了觉得很新鲜。后来,牵牛花成了白石老人常画的题材,说来就是从梅府看到这些花后才开始画的。

  两人初次见面后不久,有一天,齐白石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齐白石穿着朴素,在锦罗绸缎的人群中显得很是另类。他认识的人又少,所以没人搭理他。齐白石很尴尬,自觉没趣,后悔不该来。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梅兰芳在众人的簇拥下进来了,他一看见齐白石,赶紧上前,恭恭敬敬地鞠躬施礼,问长问短。梅兰芳的举动让在座的人大为惊讶:这老头儿是谁呀,能让梅兰芳如此恭敬?梅兰芳向众人介绍说:“这是我的老师名画家齐白石。”这样,才开始有人上前寒暄,齐白石的面子算是圆了回来。事后,齐白石特意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画上题道:“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没想到齐先生为此还专门给自己画了画,他收到画后,也马上回赠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诗是这样写的:“师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通过此事可见君子之交是多么的意味深长。

  1924年,梅兰芳举行仪式正式拜齐白石为师,学习绘画。现在,我们在拍卖会上,偶尔也能看到梅兰芳先生的画作,画得相当不错,不逊于专业画家。

  1922年,齐白石60岁。

  陈师曾不仅极力主张齐白石变法,而且还多次提携齐白石。他对名画家胡佩衡说:“齐白石思想新奇,他的画不是一般人能画出来的,我们应该帮帮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画做宣传。”

  这年春天,陈师曾和金城要去日本举办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临行前陈师曾找到齐白石,他让齐白石准备几张画,由他带到日本,参加在东京举办的这次展会。自从定居北京后,齐白石的画就一直卖得不好,有这样的机会,他当然愿意。齐白石精心准备了一些画,交给陈师曾。

  4月底,陈师曾从日本回来,他带去的齐白石的画统统都卖掉了,而且卖得很贵,花鸟画每幅卖到一百元银币,山水画更高,二尺的卖到了二百五十元银币。这样的价格在国内齐白石听也没听过,就更别说卖到这样的价钱了。陈师曾说:“这次在日本的联合展览,不仅征服了日本人,而且其他国家的人也争先恐后地去参观。法国人也选了他们两人的画,准备邀请他们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陈师曾还说:“日本人还想把他们两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成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

  自己的画能在日本受到追捧,这是齐白石始料不及的,真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他特意写了一首诗作纪念:“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却知老画家。”

  经过日本展览以后,齐白石先在海外名气大了,有些日本人特意到中国来,指名道姓要买齐白石的画。琉璃厂的画商见齐白石的画能卖好价钱,也开始纷纷上门求画。从此,齐白石时来运转,他的画一天比一天好卖了。

  1922年正是齐白石努力摆脱八大画风,探索新路,积极变法的阶段。这一时期,他的画开始变得宽厚、奔放,已经有了吴昌硕的形迹。

  我们选一幅1922年齐白石的画,领略一下这一年他作品的风采。

  这是作于1922年的山水画《草堂烟雨》。这幅画尺幅不大,为29.5cm×39cm。画上齐白石题道:“老夫今日不为欢,强欲登高著屐难。自过冬天无日暖,草堂烟雨怯山寒。壬戌三日诗,因作画,白石山人。”

  这幅画画在过去包东西用的包裹纸上,纸本身是发黄的。在画法上,齐白石用雄健平直的笔线勾出房屋,用泼墨的方法画树木、远山和天空,虚实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幅画水气扑面,笼罩在水雾烟霭之中,很好地营造了“草堂烟雨怯山寒”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这幅画虽然尺幅不大,但基本上能反映这一时期齐白石山水画的面貌,我们也能从中了解到齐白石的画为什么会在日本受欢迎的原因。

  谈到这幅画还有一段趣事,顺便提一下。这幅画画完后,就不知被何人拿走了,一直下落不明,可齐白石谈论山水画时,每次都要提到它,可见他对此画很是重视。一直到了1957年,也就是这幅画完成的三十五年后,一天,白石老人的弟子李可染坐洋车路过宣武门内大街,他一抬头,看见一家画店内挂着一幅老师的画,便下了车,进去仔细观看,挂着的正是白石老人常说的那张《草堂烟雨》。他毫不迟疑以一百元买下。李可染马上打电话告诉老师,白石老人还不相信,于是,可染先生马上携画赶到了老师家。白石老人一直在门口等候着,他看到后连说:“是!”并愿意拿两张自己的画与之交换。可染先生笑着说:“您喜欢就留在您这儿吧。”

  没多久,李可染出访德国,回来时,白石老人已经去世了。而这幅画,又不知流落到了哪里。过了很长时间,可染先生听人说在一家画店见到了这幅画,他便又赶紧跑去以二百元买了回来。“文革”时期,这幅画再次被人抄走,直到“文革”后才归还,重新挂在了可染先生的书房“师牛堂”中。这幅画一波三折,现在由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老师捐献给了国家。

  

  1923年8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陈师曾从大连到南京为继母奔丧,染痢疾故去,年仅48岁。齐白石痛失知己,异常悲痛。他写下“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悼念亡友。

  10月17日,北京宣武门外大街的江西会馆,三百多人聚集在这里,追悼大画家陈师曾。现场陈列了陈师曾的山水、花鸟、人物***百余件。梁启超发表演说,称陈师曾是中国现代美术界的第一人。80岁的吴昌硕用篆字题写了“朽者不朽”。
[FS:PAGE]

  1926年,齐白石64岁。

  这一年,齐白石伤心事接连不断。他的父母分别在这年的三月、七月相继辞世,这让齐白石悲痛欲绝。齐白石一生勤奋,笔耕不辍,他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的时候,他的父母相继故去,让他两度停止作画。

  自从日本展览之后,齐白石的画有了销路,他手上有了些积蓄。到1926年年底,齐白石买下了跨车胡同15号的一个套院,此后,他就一直住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房产,齐白石才算结束了“北漂”生活,日子才相对稳定下来。买房产是齐白石生活好转的一个标志,他为此刻了一方很大的印章“故乡无此好天恩”,意思是说家乡没有北方这样好的卖画环境。

  1927年,齐白石65岁。

  这年秋天,他应26岁的林风眠校长的邀请,到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画,他的教学得到学生和同事的一致推崇。同在艺专任教的法国画家克罗多认为齐白石是他最可钦佩的画家。学生中有现在大家都很熟悉的李苦禅、刘开渠、冼星海等人。

  1928年,齐白石66岁。

  这年6月,北洋政府垮台,北京改为“北平”。齐白石任教的艺术专科学校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0月,从欧洲回国不久的徐悲鸿从南京到北平就任艺术学院院长。

  在中国的画家中,如果说齐白石的知名度位列第一的话,那紧跟其后的就应当是徐悲鸿,特别是他画的马,就像白石老人画的虾一样,尽人皆知。

  徐悲鸿是中国画坛上一位中西合璧的创新派大师,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他在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位置,影响极大。同时,徐悲鸿又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这在美术界也是无人可比。

  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画坛,深受“四王”遗风影响,平庸保守,毫无生气。徐悲鸿看到了这种局面,所以他在艺术学院一上任就大胆地提出了改革中国画的主张。

  但是,徐悲鸿的改革思想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他孤掌难鸣。在这时候,徐悲鸿急需树立一个创新的榜样,他注意到了变法成功的齐白石。

  齐白石此时正处在保守派的围攻之中,这些人骂齐白石的画是“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即便是齐白石的一些好友,也对他的画存有看法,名画家、京津画派领袖周肇祥与齐白石私交很好,但周肇祥私下却对学生说:“千万不要学齐先生,他的画是骗人的。”

  徐悲鸿顶着各种压力,三顾茅庐来到齐白石的借山馆,请他继续执教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同时,他高度评价齐白石的创新精神,为齐白石呐喊,他说齐白石的画是“妙造自然”,“致广大,尽精微”,甚至还对学生们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它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

  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在保守派的阻挠下没能进行下去,他上任仅三个月,便辞去了院长职务,离开了北平。但从此以后,两位艺术大师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交往,直到1953年徐悲鸿去世。

  徐悲鸿/齐白石不仅书信往来,互赠画作,而且,徐悲鸿还以他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多次提携齐白石,两人的交往堪称佳话。在今天的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里,还陈列着一封徐悲鸿当年写给齐白石的信,记录了他们交往的一件小事。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本人,很多内容来自网络,会造成作者遗失现象。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撤下相关文章。其他网络媒体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上一篇:风流不羁的唐寅 其仕女画却非常严肃

下一篇:张大千硬闯见毕加索一起拍化妆照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返回顶部